⒈ 亦作“逶遟”。亦作“逶遅”。
⒉ 彎曲下垂貌。
⒊ 遙遠貌。
⒋ 徐行貌;徘徊貌。
⒌ 頹靡衰弱貌。
⒈ 亦作“逶遟”。亦作“逶遅”。
⒉ 彎曲下垂貌。
引《西京雜記》卷四引 漢 枚乘 《柳賦》:“忘憂之館,垂條之木。枝逶遲而含紫,葉萋萋而吐緑。”
⒊ 遙遠貌。
引唐 王維 《送高適弟耽歸臨淮作》詩:“都門謝親故,行路日逶遲。”
趙殿成 注:“毛萇 《詩傳》:逶遲,歷遠之貌?!?br />清 趙翼 《蔣畤南致政后特詔起總督漕運淮堧相晤敬賦奉呈》詩:“薊 闕陳情詞懇款, 秦 關(guān)回首路逶遲。”
⒋ 徐行貌;徘徊貌。
引《文選·謝莊<宋孝武宣貴妃誄>》:“旌委鬱於飛飛,龍逶遲於步步?!?br />張銑 注:“逶遲,徐行貌?!?br />遲,一本作“遟”。 南朝 梁 江淹 《別賦》:“舟凝滯於水濱,車逶遟於山側(cè)?!?br />遟,一本作“迤”。 宋 蘇轍 《巫山賦》:“悲神女之不可以朝求而夕見兮,想游步之逶遲?!?/span>
⒌ 頹靡衰弱貌。
引唐 韋應(yīng)物 《送令狐岫宰恩陽》詩:“逶遅歲已窮,當(dāng)造 巴子城。”
遅,一本作“遲”。 宋 陳師道 《寒夜有懷晁無斁》詩:“老境厭逶遲,人情費將護?!?br />宋 葉適 《改東門出》詩之一:“我老皮骨銷,扶行嘆逶遲?!?/span>
⒈ 徐行的樣子。
引《文選·江淹·別賦》:「舟凝滯于水濱,車逶遲于山側(cè)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