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亦作“嘆咤”。
⒉ 由于憤激而慨嘆。
⒈ 亦作“嘆吒”。嘆息感慨。
引《三國志·蜀志·楊儀傳》:“於是怨憤形于聲色,嘆咤之音,發(fā)於五內(nèi)。”
《周書·蕭詧傳》:“未嘗不盱衡扼腕,嘆咤者久之。”
唐 陸龜蒙 《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一百韻》:“低頭增嘆吒,到口復嗢咽?!?br />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上仙》:“便聞案上作嘆咤聲,似一健叟?!?br />嘆吒:由于憤激而慨嘆。 唐 段成式 《酉陽雜俎續(xù)集·支諾皋下》:“懷玉(李懷玉 )抱冤無訴,於獄中壘石象佛,默期冥報,時近臘日,心慕同儕,嘆吒而睡?!?br />《資治通鑒·魏高貴鄉(xiāng)公甘露三年》:“吳主 大怒,上馬帶鞬執(zhí)弓欲出,曰:‘孤 大皇帝 適子,在位已五年,誰敢不從者!’侍中近臣及乳母共牽攀止之,不得出,嘆咤不食,駡 全后 曰:‘爾父憒憒,敗我大事!’”